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这也对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近年来,工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下滑趋势,其中问题出在哪儿?
工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下滑

从近五年本科毕业生的数据来看,工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届的73%下降了到2017届的71%;而非工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连续五年持续上升,从2013届的65%上升到了2017届的70%,工科毕业生的优势逐渐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匹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工科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需要提高。
影响工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的因素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在校期间培养效果的综合体现,为了提升工科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需要了解在校期间各个培养环节对专业相关度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提高专业相关度指引改进方向。通过因果分析发现,在校期间的教学培养和就业服务质量对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具有显著性影响。
注:
是否有专业相关实习、课程满足度、能力/知识满足度、是否通过学校获取工作、求职服务有效性对专业相关度有显著性影响(p<0.01)。

其中培养方面,影响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的关键因素是专业实习和课程培养效果,与非工科专业相比,课程培养对工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的影响程度更大。

可以看出,有相关实习经历的工科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比无相关实习经历的高18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课程满足度较高的工科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比认为课程满足度较低的高18个百分点。
院校差异分析

可以看出,工科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在不同类型院校中显现差异:一流理工科院校工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2017届76%)高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工科毕业生(2017届69%)。
注:
一流理工科院校 :指“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前100位高校中的理工科院校。
数据说明:
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4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样本约26.8万。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5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样本约26.4万。
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6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总样本约25.0万。
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7年3月初完成,全国总样本约28.9万份,其中本科生样本约14.7万,高职高专生样本约14.2万。
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8年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总样本约30.6万份,其中本科生样本约15.6万份,高职高专生样本约15万份。(资料来源:麦可思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