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教动态 | 发展规划 | 大学章程 | 治校参考 | 暑期研讨 | 综合治理 | 法治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治校参考>>正文
 
     
     
   
(50)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上)
2016-04-07 14:07  

——访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如何深入理解当前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迫切性,探寻解决思路和实现路径?3月10日下午,《中国高等教育》记者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视频访谈栏目,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进行了专访。

  教学水平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没有跟上时代要求

  记者:每年的两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问题,都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谈到教育时,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要“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要求写入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之中。为什么党和国家当前这么重视高校的教学问题?您能否给我们谈一谈?

  龚克:教学水平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谈到,这不是第一次,但是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以这样的方式谈是第一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这一段里,谈到高等教育的用语非常少。一开始就直接点到“教学水平”,并且放到“创新能力”之前,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教学水平”是写进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年规划建议里面的。

  我认为,第一,它是回应社会关切,因为我们高校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不少的关注甚至包括一些批评,所以政府要回应老百姓的关切,把它放到《政府工作报告》里,要求我们高校要提高教学水平。第二,教学水平对于创新能力来讲,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学本来是我们最基本的义务,把教学做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现在政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党中央在中央建议里头,把教学如此突出地提出来,说实在话,作为大学的校长或者大学的教师,是很不好意思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也感到这个任务比较紧迫。

  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是什么地方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没有达到老百姓,或者我们广大群众的期望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应该说,现在高校的教学内容,比如南开大学,从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讲,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比如仍然需要持续更新,但是我感觉问题不是特别大。另外,除跟上前沿发展的这一面,教学内容还有打牢基础的一面,我们在打基础方面更应该不存在大的问题。教学水平的问题主要不是在内容上,那是在哪儿呢?

  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看。我觉得在教学方法上是有问题的。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摆脱灌输型的模式,总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总觉得要讲得全一些,要讲得多一些,生怕学生不知道,好像我们不“灌”学生就不懂了。但实际上,学生不是一个水桶,他是一个活生生、主动学习的人。学生对学习的能动性,在整个教学安排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现在的培养方案是这样一种状况:教材是我选的,你来读;课堂是我讲的,你来听;黑板是我写的,你来记;作业是我布置的,你来做;考题是我出的,你来答。学生的能动性没有体现到教学环节里,这点可能是我们差距比较大的地方。而这种方法上的差距,又反映出我们教学观念上的问题。

  怎样去改进这些问题,就是下一步的工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高校要结合各自实际,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破解它。

  教学和科研两者要结合,走“谁重谁轻”的路是不通的

  记者:和中小学校相比较,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少被提及,而是更加注重大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等。是不是因为提升科研能力带给大学教师的收益更加直接?另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教界的一个难题,目前的相关研究也非常多,但现状改变并不明显。您认为,当前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这个难题应该如何破解?怎样才能切实地引导教师增强对教学的情感与投入?

  龚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两会前,教育部高教司专门就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大家认真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是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呢?我想这恐怕是不能否认的。

  一所学校,特别像南开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到底是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到底应该怎样导向?怎么选教师?怎么评价教师?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不少高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在开教学工作会的时候,强调教学特别重要,教授一定要上讲台,教学不好“一票否决”;到了开科研工作会的时候,就说科研特别重要,一定要有创新突破。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在工作部署上,教学和科研两者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在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上还是两张皮。更严重的情况,是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出现了“一头重、一头轻”。比如说,教师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是提升职称,在提升职称的时候学校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水平怎么样。我们也提教学要求,但是往往教学要求不会造成竞争者之间的差异。那差异在哪儿呢?在科研上,可能是我那篇文章的影响因子比你高,我那项成果的获奖级别比你高,最后就导致了我评上了职称,而你没有评上职称。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关心能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提高科研获奖的级别,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科研方面。这样一来,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学相对地被忽视了。像刚才谈到的,教育方式或者教学模式的改变,是需要教师有大量的投入、倾心的投入才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对这样的投入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作为职业发展的一个指标的话,那实际上,再怎么嘴上说鼓励教师倾心教学、教书育人,都是不灵的,在政策上必须有所体现,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改变。

  第一,一定要从指导思想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因为教学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教学优先”就是基础优先的观念。但是,仅仅有优秀的教学还不能造就创新的人才,因为教学只是把已有的知识进行传授,而还未知的知识,是无法在教学里教给学生的,必须在研究中去发现、建立起来。科研是创新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教学和科研两者要结合,走“谁重谁轻”的路是不通的。我想这是指导思想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二,在客观的评价上怎么把它给评价起来,这是更难的。我们目前在采取一些办法。一方面,科研评价淡化数量。比如说,你写了40篇文章,我写了14篇文章,我更少一点。但是在评正教授的时候,你找你代表性最强的5篇,我找我代表性最强的5篇,我们来比较。这样就抑制了一些无限追求“量”的扩大,这就是代表作制度。另一方面,我们把教学和科研的评价分开进行。过去我们问,这个人的教学和科研怎么样,结果往往一个好的科研成果可能就遮住了他的教学上一些不利的方面,所以要分头评价,先说他的教学水平应该达到A、B还是C,再说这个科研水平,而不是一个A代表全部,等等这些。我们希望在评价上能找到切实的抓手,让教师感觉到除了一般性的号召外,学校确实在测试你是不是倾心投入了教学,你是不是获得了比较好的结果。

  同时,我们成立了一个教学发展中心,支持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他们进行培训。因为高校招新教师时,重要的是看他的科研做得怎么样,事先大多没有教学的经历,他自身也没有接受过教学的培训。所以,教学发展中心要做好这方面的培训。

  记者:我理解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应该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是基础是本职,好的科研同样重要,它能够反哺教学,带给学生新视野和新知识。但现在的问题是教学的评价确实很难,不像科研那么显性直接,这也是国际上的一个难题。

  龚克:是的,国际上也是一个难题,教学很难量化,很难比较、很难说明我教得一定比你好。但不能就此认为教学水平无差别,既然有,总可以想办法评价。

  在线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教师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记者:提到大学教学和教育改革,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汇就是“慕课”,以及“互联网+”新形态的教学体系,等等。您如何看待以“慕课”为代表的开放性课程、在线学习在我们教学中的作用?您觉得它使我们教师的负担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是更加轻松还是更具挑战性?

  龚克:这几年有关“慕课”的讨论非常多,发展也特别快。跟“慕课”相应的是在线学习。对于在线学习,我看到这么几点:

  第一,在线学习它最重要的优点是学生在主动学,它不是像我们现在课程学习,在规定时间、规定地方学习规定的内容,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在线学习是自己选择的时间,在自己选择的地点去学习相应的内容,所以,在线学习有比课堂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这一面。

  如果顺着这往下走,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师的角色就要变了,他就不是灌输的角色,他是一个辅导的角色,他可以做引导课,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整体框架是什么样子,每个章节的关系是什么样子,过去的学习经验、难点往往在什么地方,这样提示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跟学生进行讨论、进行辅导,现在叫“翻转课堂”,即是课堂从讲授变成了跟学生讨论。

  所以,对于真正认真负责的教师来讲,他的作用会更大。为什么呢?他在做个性化教育。这个时候,我们很难让教师一下子面对200个学生。以往传统灌输的时候,不要说200个人,甚至300个人都可以,因为反正就是教师拿着麦克风,把声音给扩大。那种情况最大的负担是考试的时候考卷太多。但现在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以前的课堂教学45分钟一节,大家都是一样的进度。在线学习就不一样,有的学生在某一部分可能进度非常快,有的学生可能要用好几个小时。对这些不同的学生,他所提出的问题,我们进行讨论的时候区别就很大。

  我觉得,这在相当程度上会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我一直认为好学生其实是“学”出来的,不是被“灌”出来的,他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去辅导答疑其实比主动讲课更难。主动讲课的时候,主动权在我的手里,我知道要举哪个例题,我要讲多长时间。但是,如果是回答学生问题,我真的不知道他能问出什么问题来,我很难事先准备学生所有的这些问题。即便他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做了准备,在跟他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他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不是我原来所想的,掌控这样的讨论是很难的。

  要适应在线的学习,教师必须要做更多的投入。在线学习对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为这时候,学习形式变了,我们很可能能够把在科研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冲破原来按照教科书来进行讲授的模式。

记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照本宣科”,占据了知识的制高点,一切按计划进行,不会有“意外”“惊喜”发生。“慕课”、在线学习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每天可能会面对很多上课之前没法预测的东西,这对他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综合能力都是新挑战。

  用创新的教育支撑创新的国家,这个意义比办一个公司还要大得多

  记者:今年两会期间,您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关注。当前有些人有这样一种认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部分学校、部分学生和少数教师参加的小范围改革,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权宜之计。他们认为,对南开大学这样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好像显得并不那么迫切。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呢?

  龚克:我自己就曾经接到过学生的来信。我们去年在拓展学校的“众创空间”,学生在信中说:校长你在这儿大兴土木,一问居然是盖一个“众创空间”,这个东西盖在校园里是不是有损我们学校的学术氛围,会不会造成我们心浮气躁?大家都关注挣钱,把铜臭气给引进来……学生对此提出很尖锐的批评。也有人觉得创业的成功率太低了,你看他现在好像创业了,但是明年可能就要失业了,甚至不到明年就失业了,毫无经验的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诸如此类问题。所以我就想,到底应该怎么看。

  首先,我们说就业。就业是民生之首,我们的所有政策都要有益于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确实是有积极作用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用很兴奋的话来讲到,去年城镇新增就业是1312万人,超过了全年预期目标,是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他对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

  这个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主要贡献是经济结构转型。过去一个百分点增长,只能吸纳80万人就业,后来一个百分点增长能吸纳100万人、120万人,这实际上是因为产业结构变了,它的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变了。去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吸纳就业达到190万人,生产性服务业、新兴的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业吸纳了很多的劳动力。这个局面不是我们现在大学生创业能马上创造的。

  按照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报告,2014年的数据是大学生创业率2.9%,已经比上一年度有很大增长。2.9%的这个数字,拿700万人来讲,它涉及只有20万人。如果我们放开想,在2015年翻了一番,那么也就40多万人。因此,大学生创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不能太夸大了它的直接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主要关注点不是在这儿。

  那为什么让学生做创业这样的事儿?是为了经济增长、增加GDP(国内生产总值)吗?我觉得恐怕更不是了,它对GDP的增长更有限。我跟学校的创业团队有很多接触,特别关心他们在做总结的时候,谈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他们真正接触了社会,真正在努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不够,主动在学,主动和别人合作。在克服困难过程中,他们主动地成长了起来。

  第二点,我认为双创带来的是就业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是对学生长远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践经历。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有助于就业的,只不过不是那么直接,而是更为长远。如果大量的大学生都经过比较充分的实践锻炼的话,他们的就业能力比今天的情况就会提高很多。所以我认为它不仅超越了权宜之计,提高了就业数,而且对整个大学生群体都有帮助。

第三点,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不完全是提高了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强调是面对全体学生。像南开大学,学生的就业不成问题,你让他创业,他为什么要创业呢?我的理解是,我们国家要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国家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创新的青年人,因为青年人最富创造性。这些人应该是敢想、敢闯、敢做,是这样一代人,这是建成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而目前这个条件在我们国家具备得不是那么好。我们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帮助他们,辅导他们,指导他们更理性地去做这件事情。如果我们真的坚持10年的话,会改变我们的文化,改变一代年轻人的心气。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就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看到我们应该努力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经历,成为与学业学习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那么,将来的教育会变成创新型的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是其中一个实践的环节,一个应有的成分。用创新的教育支撑创新的国家,这个意义比办一个公司还要大得多。(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3-17)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 @ 2013 南昌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99 北京东路59号(彭家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