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教动态 | 发展规划 | 大学章程 | 治校参考 | 暑期研讨 | 综合治理 | 法治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治校参考>>正文
 
     
     
   
(86)合并本科录取成大趋势,高校的专业建设也该敲响警钟了
2017-05-23 10:30  

据《法制晚报》4月10日报道,2017年全国22地合并高考本科录取批次。北京、天津、浙江等18个省(市)合并本二与本三批次,上海、山东、海南则将本一与本二批次合并。在分批次高考录取制度中,当考生在报个好学校“差”专业还是差学校“好”专业纠结时,很大一部分考生会因为“名校情结”选择了前者。而录取批次的合并,有利于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质生源,使得好学校的“差”专业再不能像之前一样凭着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录取制度就能吸引到优质生源,高校的专业建设也由此敲响了警钟。

“大学的迅速膨胀,让身体走在了灵魂的前面,高校的硬件设施可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中国青年报》在2015年7月13日刊文《一封来信再揭大学教育弊病》中写道。文中提到北京某“211”高校学生杨柯(化名),在回顾自己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十分失望——专业课上,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教材过于陈旧,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于是,她将这些失望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中国青年报》编辑部。

学生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定位,因为后续的相关学习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培养质量。为保障学生将来能顺利进入职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专业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那么,高校专业建设究竟如何才能紧跟时代?大学扎堆开设热门专业显然绝非解决之道。高校不妨从教材更新、课程结构调整以及跨学科专业培养等实处入手。

1.“超龄”教材,拖了后腿

教材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的重要载体,而教材老旧问题却是我国高校专业教学的通病。早在2011年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多名中外专家就曾狠批中国高校教材滞后的问题。如今老旧教材依旧霸占着课堂,上面提到的传媒专业学生杨柯,其专业课上使用的居然是上世纪90年代新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还以一部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当作教学视频。杨柯实在理解不了,“这样一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程,为何让学生看一部几乎和自己同龄的老片子,还占用大量时间?”

教材中添加新技术、新知识等具有动态发展趋势的内容后,需经相关部门审批、印制等,教材与现实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当前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两者之间的时间差该如何填补,尤其是与社会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譬如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注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材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互联网相关职业的总比例分别为8.9%与6.0%,群体庞大。为避免教材老旧,美国高校的教材不仅再版非常及时,而且再版时会针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最新变化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绝对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修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在2014年的新生手册中特意提醒新生,由于教材更新很频繁,新教材又确实太贵,因此建议学生购买二手教材,并且“在购买二手教材前,一定要与授课教师确认教材版次的要求”。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材修订很难与发展同步,美国不少高校便借助于教学网站,及时更新内容,以弥补教材更新周期较长的劣势。

另外,据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介绍,德国高校教师一般不拘泥于教材,一旦有前沿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教师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这得益于德国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高校教师必须每年抽出时间,到企业或者研究所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对容易过时的教学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通过信息交流和科研活动加以弥补,用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做既有效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新鲜度,又通过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弥补了教材老旧的问题。

2.调整课程结构,没那么简单

某一专业的教学过程需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现,而课程作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其调整的程度直接决定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更新课程结构以符合受教育者当前的学习需要,成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

譬如伴随当下大数据与传播技术浪潮的推动,国内外高校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尤为需要跟上潮流。为此,美国高校一些新闻专业已开始将大量新兴课程包裹在传统的新闻教育中。佐治亚大学2013年8月发布的“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院系招生情况年度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新闻传播院系在2010—2012年间更新过课程。为缓解新闻编辑记者面临的如何将调查数据更有效地呈现给受众的压力,密苏里大学新增了旨在指导新闻专业学生用更具有互动性和有意义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新课程。在大众被社交媒体包围的当下,马里兰大学引入了着重分析新闻业中社交媒体使用的新课程。另外,由于信息时代新闻行业中计算机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大,美国高校的一些新闻专业还为该专业的学生引入了计算机编程课程和相关计算机技能的课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增一门名为“新闻记者电脑编程”的课程,纽约城市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引入了与网页信息收集相关的新课程,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编码学习,更快速地收集散落在网页上的零散讯息。

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用以促进专业培养与时俱进的问题固然不错,但在调整过程中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是,“课程设计是理想状态,可师资来源又把我们带回痛苦的现实,因为我们现在很难(为各专业的新增课程)立刻培养出具备这些技能的教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教授祝建华在其研究中指出。以他熟悉的新闻专业为例,他建议高校在调整课程结构时,可考虑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是“派出去”,这对于现有师资队伍中一部分有基础、有兴趣的老师是可行的办法。具体而言,教师可校内跨学科进修听课,带职实习,与相关学科合作开课等。第二是“请进来”,招收跨学科教师、兼职教师等。

3.跨学科专业培养,拒绝隔靴搔痒

如果说高校对某一专业在教材和课程结构方面的调整,是敲敲打打的“小”动作的话,那么高校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设置跨学科专业,则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且是美国高校当前在专业改革与建设方面的一大趋势。高校不可能在每一个新兴领域永远跟得住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要求,开设跨学科专业既是适应时代不断变化的结果,亦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整合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正如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跨学科专业研究的人文学教授朱莉汤普森克莱因所说:“任何单个领域都不能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实际的社会问题,如艾滋病、贫困和污染。”现在的大学生也较少愿意钻研如纯历史和生物这样的专业,而更倾向于就读一个跨学科的专业,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2014年3月,斯坦福大学宣布将展开为期6年的联合专业实验计划,现已批准设置计算机科学与英语、计算机科学与音乐两个联合专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置了环境科学与物理学、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等联合专业;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不仅专门设置了一系列跨学科专业供学生选修,而且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项目供学生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和能力。“我们这里有大约25%的学生都修跨学科专业,通常是作为双学位的一部分。”威廉玛丽学院教学主管乔尔施瓦茨表示。而宾夕法尼亚大学30多个跨学科学位和专业,约三分之一是近五年新设置的。

可以说,美国一流高校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必修的跨学科研讨课、多学科的选修课、跨学科研究论文等,凸显跨学科性,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对于我国高校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不少专家指出,一些高校开设跨学科专业更多的只是以此为噱头吸引优质生源抑或赶时髦,使得跨学科专业呈现“复而不合”的局面。如一些高校的跨学科专业只是单纯地开设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课程;还有一些高校的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既非核心课程,又非必修课程,甚至大部分都是选修课,导致这些跨学科专业处于专业建设中的边缘地带。高校需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多管齐下,科学设置跨学科课程,积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避免跨学科专业培养沦为“隔靴搔痒”之举。(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2017-04-18)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 @ 2013 南昌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99 北京东路59号(彭家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