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教动态 | 发展规划 | 大学章程 | 治校参考 | 暑期研讨 | 综合治理 | 法治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治校参考>>正文
 
     
     
   
(83)工程专业何时能补上“人文”短板?
2017-04-18 22:42  

工程毕业生给人文素养教育打几分?                 

自2005年开始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以来,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在去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中国工程教育在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了实质性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为中国高校的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12条素质要求中,不仅包括对工程知识、现代工具应用的掌握,还强调毕业生对道德操守、沟通交流、团队工作的重视。故而,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以下简称《认证标准》)中也在相应的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职业规范”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而且该标准也体现在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

由于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很难单纯通过工程专业的培养获得,因此《认证标准》对申请认证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中,也特别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可是从工程类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可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如麦可思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2015届本科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中,62%认为在校期间“团队合作”素养得到了提升。相比之下,“社会公德”(45%)、“关注社会”(44%)、“遵纪守法”(42%)等素养的提升相对较低,“人文美学”和“工程安全”素养的提升比例分别只有21%和25%。要知道,“工程师的首要义务是把人类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句话出现在各国工程师协会章程上。

当工程类专业学生反馈说,在校期间的教育培养对其人文素养和职业责任感的提升有限,学校当然有责任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可仅仅依靠讲座灌输与说教就行得通吗?

一门在人文中讲工程的课程

美国作为《华盛顿协议》的发起国,其工程技术与认证委员会(ABET)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中也十分重视毕业生的道德与责任,以及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能力。所以现今美国工程领域学生的课程清单中都会详细列出人文课程的目标。可是因为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和其所学专业不相关,很容易导致学生不容易认识到人文教育的价值。致力于推动人文科学教育,加强艺术和科学领域教育和学习的美国提格基金会认为,在工程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伍斯特理工学院为本科新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人本的工程学,过去与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也是2016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推出的《将伦理学融入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示范性的教育活动与计划》中,25所高校的工程伦理学教育的示范性计划的其中之一。

这是一门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教师共同任教,利用角色扮演和互动式教学讲授的跨学科课程。它之所以具有“示范性”,是因为道德问题是工程实践的一部分,而它讲授的恰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工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每学期招收30~60名学生,他们主要是主修工程专业的学生,但也有其他专业学生参加。在前半个学期(大约7周的时间),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讲授不同角度观点、不同学科知识,以及解决复杂、开放式问题所需的能力。如通过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选择和评估适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有效地开展工作;高效地研究和利用资源;沟通清楚、有效并提供适当的证据;当涉及复杂的工程问题时,可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等。

在后半个学期,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可能是工程师、商人、科学家,或是政府官员、劳动者,他们将被“送回”19世纪,合作运用当时的科技决定如何有效清理伍斯特严重污染的黑石河。在与其他“玩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深刻地理解技术和非技术的问题。当他们遇到道德问题,就能了解一个多元化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如何被衡量,以及作为扮演的角色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权衡。于是学生设计出很多可行方式,如最便宜的方式、最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最不干扰商业的方式、最可能成为工程设计模范的方案、最能确保黑石河沿岸居民获得公平对待的方案等,以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偏僻南方移居至工业北方的非裔美籍居民与考虑工业发展带来的公共健康威胁。

这门课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工程和科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基于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决定他们在一个问题上的立场,并试图说服他人。这意味着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收获有助于达到ABET对毕业生学习成果的要求,如有效的口头、书面沟通能力;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在团队中从不同学科角度发挥作用的能力;具备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能够在全球性的经济、环境、社会背景中理解工程解决方案的影响等。

工程与人文融合之路并非坦途

然而,工程与人文的融合并不是说行就行。在一次由提格基金会组织,通识教育与工程专业带头人参加的会议上,代表们总结出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结构性障碍”。部分教师缺乏联结工程教育与人文课程所需的知识,且可利用的资源也有限。对于教师而言,重新设计课程很耗费时间,而课程内容或许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创造、授课。

其次是存在“文化障碍”。教师可能会抗拒降低其专业价值却提高其他专业价值的融合式课程。同时,高校终身教职的晋升标准中跨学科领域活动形成了缺乏合作的文化环境。此外,高校领导者对这类课程的兴趣与支持也十分重要。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工程专业领域教师提升自身能力与合作意识,同时也需要学校管理者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资料来源:麦可思2017-03-06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 @ 2013 南昌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99 北京东路59号(彭家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