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教动态 | 发展规划 | 大学章程 | 治校参考 | 暑期研讨 | 综合治理 | 法治宣传 
当前位置: 首页>>治校参考>>正文
 
     
     
   
(64)对接需求 准确定位 全力打造 特色本科教育
2016-11-08 14:39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办学的生命线。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因此,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地方高校办学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就目前高校就业市场来看:一方面,同质化办学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同抢“一碗粥”;另一方面,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纷纷“放下身段”也来抢“这碗粥”。这种自身压力和转移压力形成的“双压叠加”,使“就业难”成为地方高校的“综合症”。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正向供给侧发力,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招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就业市场的“两难”局面,即地方高校毕业生难就业与企业难招到合适的人。这种“两难”局面,说明人才培养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一样,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改革的核心是:瞄准需求、准确定位,打造特色、提高质量。下面结合沈阳化工大学的实践探索,谈谈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关于人才培养定位

这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办学定位的重要内容,办学定位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办学定位决定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包括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特色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等。沈阳化工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是:办应用型本科,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面向定位是:面向地方、服务辽宁,面向行业、服务全国;发展特色定位是:突出化工特色,突出应用特色;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针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战略举措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构想与设计。为做好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沈阳化工大学开展了“廓清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改革”大讨论,历时两个月,紧紧围绕学校顶层设计的重大问题,全校上下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同描绘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

顶层设计确立的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情商出众、强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人才培养思路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文化为根,能力为重;需求导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确立的专业建设思路是:面向需求,调整结构,打造特色。综上,沈阳化工大学人才培养从定位、目标和思路,到战略举措与发展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与行动指南。

二、关于人才培养体系

这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有三类基本要素:理念、模式与举措。其中,理念是灵魂,模式是骨骼,举措是血肉。

就理念而言,前面提到,沈阳化工大学无论人才培养定位还是培养思路,都强调“面向需求”,而成果导向教育(即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正是一种面向需求的教育理念;就模式而言,基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ion)(即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就举措而言,“三化”举措(即合作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是解决学校只管学生培养不管学生使用、专业只管老师不管学生、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现状的一剂猛药。这就是沈阳化工大学的“113”人才培养体系:一个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一种模式,即CDIO人才培养模式;三大举措,即合作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

摒弃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课程导向教育,采用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突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培养目标),强调如下5个问题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①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②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③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④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⑤我们如何保障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实现了如下三个转变:①从课程导向目标导向转变。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再由课程体系决定资源配置。②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他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③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摒弃传统的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的、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按照《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以实际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实施重点包括如下五方面: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特色,明确适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② 制定专业培养标准: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社会、企业、校友和在校师生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 “学习成果”目标,并形成一个目标集合。③重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标准的学习成果目标集合,整合课程,制定设计项目等实践环节,编写每门课程或设计项目的课程大纲和课堂教案,并明确各课程与设计对专业培养标准的贡献(即教学目标达成矩阵),最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④改革教学模式:实施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并探寻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比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专业培养标准所要求的培养目标。⑤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即监督、控制、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体系。监督、控制、评价整个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软硬件条件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并将人才培养相关各方的意见反馈到学校,促进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改进。

针对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只管学生培养、不管学生使用的现状,改革育人机制,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双方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内外生产实训、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共同组建CDIO教学团队,开发满足CDIO培养模式的教学项目。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依托平台成建制培养学生,探索与行业共建二级学院,实施定向培养、定点实习,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企业训练,获得工作经历,顺利进入职业生涯。

针对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只管老师、不管学生的现状,改革专业育人机制,实施以专业为主体的家庭化培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的招生-就业-培养“三位一体”改革,将招生、就业纳入专业整体建设,成立以专业为单位的“家庭”组织,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对学生实施家庭化的全过程培养。专业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教学过程和家庭化管理,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品格养成。通过长期积累的行业声誉、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技术联盟,为知识、能力、素养达到行业标准的学生开拓更广阔就业市场。通过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及校友形成的影响力,多渠道、多方式吸引优秀生源,为下一轮向社会输送更好的人才奠定基础,以此形成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循环,助推专业品牌塑造。

针对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状,改革教书育人机制,建立依据学生特点及意愿的教师个性化指导制度。强化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建立教师伴随学生成长全过程机制。组建由教师、学生组成的学生成长导师团队,根据学生发展意愿,为每位学生配备伴随其四年大学生活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导师团队。导师团队对在校学生在思想、心理、生活、专业、科研、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为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充当坚强后盾,以此增强教师育人责任感,增加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建立了导师团队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任务、考核办法和基本待遇,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工作。

三、关于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一堂堂课教出来的。理念也好,模式也好,如果不能落实到课堂上,只能是海市蜃楼。有人说,如今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课堂改革冷冷清清。原因是改的不教,教的不改。目前我们在体制、机制、模式等宏观层面上改得多,而在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改得少。要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攻破教学改革这个最顽固的堡垒。

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取决于学什么,课堂教学过程取决于怎么学,课堂教学评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为此,需要着力推进十个转变,即: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理轻文向文理兼融转变、从重研轻教向研教融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从重共性轻个性向因材施教转变、从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转变。

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就是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开发和养成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就是要达到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和心灵的对话。知识的对话需要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思维的对话需要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情感对话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就是要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和实验室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就是要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强调向实践学习,强调学以致用。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就是要做到学中思和思中学。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倡专题讨论式、案例式、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辩论式、情景式、Workshop模式等启发式教学。从重理轻文向文理兼融转变,就是要实现课堂价值重构,回归精神力量的培育。重点从两方面推进,即加大人文课程比重和承载人文教育使命。从重研轻教向研教融合转变,就是要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学校层面要丰富科研资源,且将优质的科研资源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层面要丰富科研经验,将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凝练为教学内容。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就是要坚守“教学生学”的教学本质,秉承“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学理念, 坚持“教主于学”的教学原则。从重共性轻个性向因材施教转变,就是要在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给特殊性展现留有余地;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给个性发展留有空间。从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转变,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学习情境下,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以上十个转变,实际上是关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以及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实现这些转变,必将取得教学改革新的突破。

四、结语

地方高校位于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部,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稳居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首的脊梁。目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与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除了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就能创出一条特色教育之路。(资料来源:《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7期)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 @ 2013 南昌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瑶湖校区) 邮编:330099 北京东路59号(彭家桥校区)